查看原文
其他

什么?你二十多岁,还喜欢《天线宝宝》!

墨心 华南师大心理咨询研究中心 2023-10-28

一天,朋友发来了一个几十秒的短视频,视频中一个全身红色卡通人物用软萌的声音说出:“哦,天呐,累了~”,之后便躺倒在草坪上。


这个全身红色的卡通人物是谁呢?


没错!就是幼儿节目《天线宝宝》里的小波!

看着小波悠然地躺在草坪上,朋友不禁感叹:“谁能想到一个二十多岁将要去打拳击的大学生,现在正看着这个视频傻笑呢?”


我只想对朋友说——


“什么?你二十多岁,还喜欢《天线宝宝》!”


“我也是!!!!!”


《天线宝宝》的二次创作


Children's  Day

《天线宝宝》



《天线宝宝》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英国广播公司(BBC)与英国碎布娃娃(Rag Doll)公司制作的幼儿节目。制作者大概怎么也想不到,几十年之后,天线宝宝的形象会受到240个月以上人类的广泛喜爱。


多亏有这些240个月+的“巨婴”,《天线宝宝》的形象传播更为迅速有力。他们之中掌握着P图与剪辑技术的人,对《天线宝宝》进行二次创作,当仁不让地成了网络上的“传教士”。


《天线宝宝》的表情包在社交软件被年轻人广泛使用。


如果你想表达友善,那么你可以用下面这个表情包。

或者当你不知道回什么的时候,随便发一个《天线宝宝》的表情包好像也没什么不行。


毕竟,天线宝宝无害的笑容和简单的动作,即使算不上恃靓行凶,但也不至于如鲠在喉,对吧?

天线宝宝聚在一起的时候喜欢跳舞,因此,b站网友凭借一己之力让天线宝宝承包了各种热门舞曲,制作了各种天线宝宝版本的翻跳踩点MV。


它们跳过Big Bang的《Bang Bang Bang》

跳过Blackpink的《Kill This Love》

还跳过泫雅的《I’m Not Cool》

......


看完视频,我只想默默问一句:“这个世界上还存在天线宝宝不会跳的歌吗?”


  为什么还喜欢《天线宝宝》?




也许是你的心里还住着一个小孩:儿童自我状态。


如果你二十多岁,还喜欢天线宝宝,其实这也很正常。


因为,天线宝宝本身就是巨婴啊。他们之中最矮的小波,身高都超过了一米八。(而我,还不到一米六。)

从左至右:小波 183cm,拉拉 244cm,

迪西 259cm,丁丁 305cm

扮演天线宝宝的演员们,在每次拍摄都要穿上20公斤的戏服,只能透过戏服的嘴巴进行呼吸和观看。


也许喜欢《天线宝宝》的你和这些演员一样,只是一个套上成人戏服的孩子呢?


Children's Day

伯恩( Eric Berne )在1958年创立了沟通分析理论(Transactional Analysis, TA)。


TA用自我状态模式(ego-state model)描述人格的结构,将自我状态分为三种:父母自我状态(Parent),成人自我状态(Adult)和儿童自我状态(Child),简称PAC模型。

1.  PAC模型


#1

父母自我状态


“父母自我状态”下,一个人的行为、想法和感受往往复制了其父母,或类似于父母的重要养育者的模式,也就是指那些会影响你、已经内化在你头脑里的,曾经属于你的父母/祖父母或老师的话语。

儿童自我状态


“儿童自我状态”下的行为、想法和感受往往是童年时期的再现。如果你觉得某个行为如同你童年时的重演,你也感受到了熟悉的情绪,有可能当下你正处于儿童自我状态。


#2


#3

成人自我状态


“成人自我状态”指一个人的行为、想法和感受是对此时此地的直接反应。小时候的想法和感受虽然会重复,但是如果你以一种成熟的方式去处理,你的思想、感受,与当下的情境保持了一致,并采取了合适的行为,那你就处于成人自我状态。

伯恩认为,每个人都会有一种占优势的自我状态,一个人在某一时间也只能处于某一种自我状态。而我们需要三种自我状态来获得平衡的人生。


因此,当你在为天线宝宝的可爱形象疯狂打call的时候,很可能是在那个时刻,你的“儿童自我状态”正占优势。


但是当你事后思考“我喜欢《天线宝宝》是不是代表我很幼稚”的时候,你已经脱离了“儿童自我状态”,进入了另一种自我状态(“父母自我状态”或“成人自我状态”)。


毕竟,宝宝是不会思考“自己是不是很幼稚”的。


“幼稚”可是他们的天职。


2. 儿童的基本情感

《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》中的心理医生“苍鹭”是这么解释“儿童自我状态”的:


“我们的某些基本情感是与生俱来的,就好像红黄蓝三原色,对所有婴儿来说都是类似的。然而当我们作为个体开始发展的时候,我们的情绪和反应都变得越来越个人化,就好像集中原色混合在一起就变出各式各样微妙的色调和色差来。”


苍鹭所说的基本情感主要由以下四种组成:快乐和深情、悲伤、恐惧、愤怒。



#1

快乐和深情


还记得儿时的自己掰着小手指倒数生日的情景吗?因为你知道,在生日那天,会有蛋糕和礼物,有哪一个小朋友会拒绝甜食?会不喜欢拆礼物的快乐呢?


那个时候的你会思考诸如“吃蛋糕会发胖”,“过生日代表着变老”这样的问题吗?


孩子的快乐似乎总是比成人的快乐简单易得。

悲伤


幼儿的不安与悲伤可以从他们的啼哭中表现出来。襁褓中的婴儿,不懂“男儿有泪不轻弹”,他们不会隐忍,想哭就哭,哭得响亮。


#2


#3

恐惧


孩子的哭泣有时候不是源于悲伤,而是来自恐惧。孩子容易被黑暗、雷声吓到。只是后来,他们不断对自己说——“别做胆小鬼!”

愤怒


当然,一个未受过教育的孩子也常常比成人更容易激怒。如果你已经忘记了这种感觉,你试试抢自己的侄子或侄女(如果有的话)最心爱的玩具,你看看他/她会不会跟你闹。


如果没有,也许是他们的父母告诉他们:“当你感到愤怒的时候,请你在心里默数十个数。”


“别做一个容易被激怒的人。”

 

不论你是不是在默数“1、2、3...”的时候成为了不易激怒的人。


不论你是不是在还没数到5的时候还是忍不住爆发了怒火。


你都需要知道,感到“愤怒”很正常,它和“快乐与深情”、“悲伤”、“恐惧”一起构成了儿童的基本情感,是长大后的我们各种情感的底色。


#4


《天线宝宝》是如何激活我们的

儿童自我状态的?


显而易见,《天线宝宝》所激活的儿童基本情感是“快乐和深情”。


天线宝宝圆圆胖胖的毛茸茸的外形,是否让你想起了小时候喜欢的那个毛绒玩具?


他们的生活十分简单,每天不是吃宝宝奶昔,就是跳舞,然后和同伴互道晚安;他们的举止可爱笨拙,一句话要重复好多遍。


这是不是有点像婴儿期的我们,开心地拍手一遍又一遍喊“爸爸”、“妈妈”?天线宝宝生活在一个绝对安全的空间,生活简单而快乐。我们也曾拥有那样安全的空间,像是母亲的子宫,父母用羽翼围起的空间......

而二十多岁的我们,即将步入社会或者已行走在社会网络中,从一个空间到另一个空间辗转奔波,我们所面临的环境不再像从前那样简单、安全。在这样的环境中,我们还是会感到悲伤、恐惧和愤怒,但我们学会了压抑它们。


虽然快乐是不需要压抑的,但在成人或父母自我状态的你,还会为一个甜甜的冰淇淋快乐吗?还是说,只有那些伟大目标的实现才能带给你快乐了呢?


因此,当我们走近天线宝宝时,找回的不仅是某种童真,更是那些童年记忆的“回归”。这些记忆带我们重新进入到“儿童自我状态”。


当我累了的时候,我点开朋友分享的那个视频,看小波倒在地上说:“哦,天呐,累了!”


那一刻,我决定卸下套在外层的那件20公斤成人戏服,请里面那个小孩出来透透气儿,让他和天线宝宝一起在草坪上打滚。


你呢,要一起吗?

互动


成年生活的哪些时刻,

让你觉得自己在“儿童自我状态”呢?

快来留言区和小编分享吧!


-END-


编辑 | 墨心

排版 | COKCO

审核 | 张奕华  林玛  谢琪 

图片 | salululuart


参考文献:

[1]曹任飞,杨广柱.沟通分析理论综述[J].中国校外教育,2018(03).

[2]杨皓.从《天线宝宝》到《小猪佩奇》  英国幼儿节目的流行神话[J].检察风云,2018(13).

[3](英)罗伯特·戴博德 著,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[M].天津人民出版社,2020.


▼ 点击图片即可跳转 ▼

点击「阅读原文」进入树洞,我知道你在看」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